眼看书 www.yankanshu.so,最快更新扬锋汉起 !
彭城,刘裕接到天子死讯,放声痛哭,下令三军缟素,设灵棚为天子举哀。
半日后,彭城外的雍军营寨也扬起一片素白,杨安玄收到天子司马德宗驾崩的消息,同样下令举哀。
名义上刘裕、杨安玄都是晋臣,天子死了,仗打不下去了,要不然要被天下老百姓视为大逆不道。
司马德宗死了,并无后裔,众人都在等候刘裕立何人为帝,或者直接代晋自立。
京城流言四起,天子为人所害的传言在坊间甚嚣尘上,朝堂上却出奇地安静,辍朝七日,众臣依照礼制守灵、哭祭,召僧侣超度亡灵。
司马德文惶惶不安,日夜守在西堂灵堂内,举目无亲,听到脚步声都心惊肉跳,生恐是前来擒杀自己的武士。
琅琊王内史曾安陪在他身旁,轻声劝道:“王爷放宽心,天子新丧,宋公自会厚待王爷,否则天下人当会共唾弃之。”
得曾安疏解,司马德文稍微放松了些,勉强支撑着主持办理丧事。
门阀世家噤若寒蝉,他们心知肚明天子被刘裕所害,只是刘裕心狠手辣,谁敢出声为家族惹上灭门之祸。
门阀家主各自暗中告诫族中子弟,谁要敢胡言乱语便逐出宗去,任其自生自灭。
经过司马珍之、司马德文之事,这些门阀世家终于清醒地认识到,刀握在宋公手中,他们还是老实听命为好。
至于雍公,隔得太远,宋公挥刀之时救援不及,人在矮檐下,还是老老实实地先低着头。
彭城,刘裕召麾下佐僚商议拥立新君之事,向弥心直口快地道:“桓玄篡位,晋室已亡,赖主公之力延续十余年。今晋帝已逝,主公顺理成章应该登基为皇。”
毛德祖、王修等人纷纷开口劝刘裕继承大统,刘裕捋须不语。他之所以派傅亮前往建康杀害司马德宗,除了门阀世家蠢蠢异动外,便是真想代晋自立了。
与杨安玄争斗不胜,刘裕见识到雍军的强大,已经失去了扫平杨安玄的信心,如今他年岁已大,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登基称帝,将来像晋王朝那样,凭长江天险而守,拥半壁江山,与杨安玄划江而治。
见谢晦不作声,刘裕问道:“宣明,你意如何?”
当初刘裕派傅亮回京送请罪疏,谢晦便隐约猜到了刘裕要杀鸡儆猴,用强硬手段镇服门阀世家。不过他以为刘裕是准备对付琅琊王,没想到居然是鸠杀天子,如此举动欲图自立之心昭然若揭。
谢晦想了想,道:“主公天赐神勇,威加海内,振臂一呼,天下景从,代晋而立,本是水到渠成之事。”
刘裕伸手捋须,听出谢晦话语未尽,笑道:“宣明只管直言。”
“主公可曾听过‘昌明之后有二帝’的谶语?”谢晦道。
刘裕点点头,道:“可是当年简文帝游兰台时,看到谶书上书‘昌明之后有二帝’之事。”
“正是”,谢晦沉声道:“简文帝多年无后,听道士所言临幸一个宫女李陵容,果得两子一女。”
谢家是顶级门阀,对当年宫中密闻知晓甚多,众人都侧耳听其细说。
“李太后当初怀孝武帝时,梦见神人寄语,称其所怀是男孩,当继承大统,应取别名为昌明。”谢晦侃侃言道:“孝武帝出生之时,东方初明,简文帝为其取名司马曜,别名昌明。”
毛德祖讶声道:“简文帝既知谶语,为何还替孝武帝取别名昌明?”
谢晦道:“此乃天意。据愚先祖称,简文帝替孝武帝取名之时忘记了谶语之事,后来忆起,痛哭流涕,认为天意不可违,所以未替孝武帝更名。”
刘裕慢慢地捋着胡须,喃喃语道:“既是天意不可违,昌明之后有二帝,便立司马德文为帝。”
十月十日,朝臣接到刘裕以天子遗诏的名义,奏立琅琊王司马德文为帝。ωωw..net
北效祭天,宗庙告祖,一套礼仪走罢,司马德文身穿龙袍登上太极殿的宝座,望着拜伏在阶前的群臣,心中百感交集。能做皇帝固然可喜,但自己这个天子明摆着是傀儡,兄长还有自己相帮,这满朝文武又有谁会相帮自己。
刘裕命人害死兄长,自然不会对自己留情,今日高坐宝座之上,不知明日魂断何处。
新君登基,照例大赦天下,司马德文与群臣商议司马德宗谥号安帝,庙号成宗,照例一年之内禁婚嫁,百日不准作乐,四十九日内不准屠宰等等。
新皇登基,尚书左仆射刘穆之拖着病体勉强参加大典,三天后病逝。刘穆之虽然卧病,但他是刘裕留在京中的定心丸,朝堂大事都要问询他后施行,有他在刘裕能够安心在外。
刘穆之身逝,朝堂惊惶失措,天子司马德文初即皇位,巴不得平稳过渡,忙召袁湛、赵伦之、徐羡之等重臣商议。
尚书右仆射袁湛已知刘裕对其不满,这段时日刘裕连施辣手,袁湛心中不安,刘穆之身死,未尝不是因为刘裕鸠杀天子惊惧而死。
听天子问自己谁可接任刘穆之,袁湛应道:“宋公为相国,总百揆,此事应当问过宋公。”
彭城外,杨安玄决定暂时休兵,下令朱龄石回归沛县,裴方明率六千兵马驻守萧县,分六千兵马于严纲守丰县,抒秋命扬武将军郑青驻四千兵马、下邑以振威将军方何率五千兵马驻守,让陈渔率水师游弋江上,随时支援,自己回归襄阳城。
司马德宗身死,杨安玄当然不会放过制造舆论的机会,天子司马德宗被刘裕派人害死的传言在四村八乡流传,宋公的名声在雍境与曹操、王莽齐平。
刘裕得知杨安玄离开下邑城回归襄阳,亦准备回归建康,正在此时,刘穆之的死讯报来,刘裕大惊失色。
京城本就动荡不安,安帝刚死,人心浮动,自己视为定舱石的刘穆之身亡,自己这艘航船有如行于狂风巨浪之中,随时有倾覆的危险,刘裕决意返回建康坐镇。
天子诏问,谁可以代刘穆之主持朝政,刘裕犹豫未决,他的心中有两个人选,一是徐羡之,另一个是王弘。
徐羡之是他微末时结交的好友,对自己忠心耿耿,其侄徐逵之更是长女夫婿,自己原本想用他为主符辅佐,可惜在竟陵战亡。不过徐羡之学识有限,掌持朝政恐怕力有不逮。
王弘出身琅琊王氏,是故丞相王导曾孙、故司徒王珣长子,出身名门世家,若用他主政可以安抚门阀世族,能够迅速安稳局势,只是刘裕对门阀世族存在戒心,王弘虽然忠心,行事难免会偏向门阀世家。
谢晦看出刘裕委决难下,想起前次自己想回京接任五兵尚书,结果反让王弘得利,若是宋公再让王弘主政,那谢氏便要屈于王氏之下了。
“主公,休元清静恬适,但做事有些轻率浮躁,不及徐公稳重。”谢晦看似无意地提醒道。
谢晦的话让刘裕下定了决心,道:“宣明,替愚上疏,授宗文吏部尚书、丹扬尹、建威将军,监太尉留府”。
除了尚书左仆射的职位,徐羡之全盘接任了刘穆之的官职,取代了刘穆之在朝堂上的地位。
司马德宗死刘裕是假哭,刘穆之身死刘裕是真伤心,看着诏书刘裕不禁落泪,诏书上写着对刘穆之的死后追赠,散骑常侍、卫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
刘裕道:“愚常年出征在外,道和屡掌后事,功在社稷,散骑常侍、卫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的追赠不足以表彰道和之功,愚要向天子上疏,为道和请功,请天子再赠侍中、司徒,追封南昌县侯。”
谢晦执笔在侧,开始依照刘裕吩咐撰写奏疏,刘裕继续道:“道和有三子,长子刘虑之为人忠谨孝义,可嗣南昌县侯之爵。其他二子皆厚加荫封。”
身为主将,刘裕不能马上就走,安排好彭城守御,带着檀韶回到下邳,命檀韶招募新兵,随时支援彭城战事,一晃就是二十天过去了。
京城,宋公刘裕的奏疏呈至,天子司马德文全盘照准,徐羡之开始主政。与刘穆之不同,朝堂之事徐羡之皆命人向刘裕奏报后再施行。
刘穆之死后,朝堂最大的官员是尚书右仆射袁湛,但是刘裕安排徐羡之主政,袁湛知道自己已失了刘裕的欢心,索性称病不朝。因为心情郁闷,真的卧病在床了。
徐羡之能力不及刘穆之,每天在从早忙到晚仍处理不完公事,佐僚难免有怨言和讥讽之语传出,徐羡之心知肚明,准备烧上三把火,让那些对他心中不服的人看看。
十月二十六日,东堂。
吏部尚书徐羡之奏请为宋公加九锡,朝堂上一片附和之声。吏部侍郎朱玠暗自顿足,本想等安帝下葬后再旧事重提,没想到被徐尚书抢了先。
司马德文以为是刘裕授意,兄长的棺椁还停放未葬,他可不想躺在兄长的身旁,忙不迭地准奏。
接着,徐羡之再奏,“魏国与我国结为盟好,安帝驾崩,当派出使节前往平城告丧”。
司马德文再次准奏,派鸿胪寺少卿贺朗为使,前往平城告丧,告知新皇登基。
第三件事是削弱强藩。徐羡之奏称,朝廷置官滥乱,百姓难以承受;藩镇拥兵自重,屡屡纵兵为祸。徐羡之请天子下诏,限制州府置将和官吏数额,凡州府兵马一律交回朝廷,防卫、出兵之权收于朝廷。
司马德文苦笑,天下两分,宋、雍各占一半。朝堂被宋公把持,徐羡之的奏疏摆明是针对雍公,只是即便自己下诏,杨安玄又岂能奉诏。
行不行得通再说,徐羡之的奏疏多半是刘裕在后面作主,司马德文两个字,“照准”。